怀孕期间深入 怀孕期间要学会生活中的小动作

手机扫一扫
关注医网官方微信
参加活动,有奖品!
微信号:ewsos1

医网摘要:做妈妈的感觉会让很多人兴奋不已。但随着体重不断增加,怀孕期间的妈妈越来越感到行动不便,因此也就需要越来越严格地采取孕期自我保护措施。那么,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,应如何做好呢?准妈妈应注意:1、如何俯身弯腰:六个月后婴儿的体重会给妈妈的脊椎压力很大,并引起孕妇背部疼痛。因此,要尽可能地避免须俯身弯腰的动作,以免给脊椎造成过大的重负。如果孕妇需要从地面拣拾起什么东西,腹部会防碍背部做弯曲动作,因此俯身动...

做妈妈的感觉会让很多人兴奋不已。但随着体重不断增加,怀孕期小知识:孕期的女性伴侣必然在冬季预防妊高症。妊高症的临床表示:高血压、蛋白尿、浮肿、严重时呈现抽搐等。同时,孕妈咪需求注意的是:1、诱发身分:1)精神过度严重或受刺激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;2)寒冷季候或气温转变过年夜,出格是气压升高时;3)年青初妊妇或高龄初产妇;4)有慢性高血压,慢性肾炎,糖尿病等病史的妊妇;5)养分不良,如血虚,低蛋白血症者;6)体型矮胖者;7)子宫张力太高的妊妇,如:羊水过量、双胎怀胎、糖尿病巨年夜儿及葡萄胎等;8)家族中有高血压史,尤其是妊妇之母有重度妊高症史者。2、预防照顾护士1)坚持进行产前查抄做好孕期保健工作。怀胎初期(孕3月)需测量一次血压,以便体味根本血压,今后按期查抄,即于怀胎16、20、24、28、32、36...间的妈妈越来越感到行动不便,因此也就需要越来越严格地采取孕期自我保护措施。那么,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,应如何做好呢?

准妈妈应注意:

1、如何俯身弯腰:

六个月后婴儿的体重会给妈妈的脊椎压力很大,并引起孕妇背部疼痛。因此,要尽可能地避免须俯身弯腰的动作,以免给脊椎造成过大的重负。如果孕妇需要从地面拣拾起什么东西,腹部会防碍背部做弯曲动作,因此俯身动作不仅要慢慢轻轻向前,还要首先屈膝并把全身的重量分配到膝盖上。孕妇要清洗浴室或是铺沙发、沙发床也要照此动作。

2、如何起身站立:

孕妇往往觉得侧卧更舒服些,为了让全身的体重分配得更均匀,最好在膝盖之间垫上小枕头。如果感觉到身体麻木或肾脏疼痛,可以在侧面垫上小枕头,这样能够避免背部弯曲。如果说两、三个月孕妇起身还算轻松,那么现在起身就得缓慢有序地去做动作,以免腹腔肌肉过分紧张。仰躺着的孕妇起身前要先侧身,肩部前倾,屈膝,然后用肘关节支撑起身体,盘腿,以便腿部从床边移开并坐起来。

3、如何保持站立:

如果孕妇的工作性小知识:性应将平常平凡的饮食环境与以上各类食品的保举量作一个比较,假定没有达到要求,应及时进行调整,以纠正养分失衡的环境,包管取得周全而均衡的养分,使身体处于最好状况。总之,女性从孕前就注意调整饮食布局,注重均衡炊事,做好充实养分准备,才能包管身体、精神充分,生养、智慧、心爱的宝宝。...质需要长时间站立,这会减缓腿部的血液循环,导致水肿以及静脉曲张。快要当妈妈的孕妇必须定期让自己休息一会,坐在椅子上,把双脚放在小板凳上,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和放松背部。如果没有条件坐,那就选择一种让身体最舒适姿势站立,活动相应的肌肉群。比如,收缩臀部,就会体会到腹腔肌肉支撑脊椎感觉。孕妇常常想伸直腰背挺肚子,这样会引起钻心的疼痛。因此,需要长时间站立的孕妇,为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尝试把重心从脚趾移到脚跟,从一条腿移到另一条腿。

4、如何保持坐姿:

孕妇正确的坐姿是要把后背紧靠在椅子背上,必要时还可以在靠肾脏的地方放一个小枕头。如果孕妇是坐着工作的,有必要时常起来走动一下,因为这样会有助于血液循环并可以预防痔疮。要是孕妇写字或者上电脑的工作量很大,最好是至少每隔一小时给自己放松以下。

5、如何徒步行走:

徒步行走对孕妇很有益,它可以增强腿部肌肉的紧张度,预防静脉曲张,并增强腹腔肌肉。但一旦感觉疲劳,马上要停下来,找身边最近的凳子坐下歇息5-10分钟。如果没有条件在公园里散步,可以选择交通状况不太紧张的街道,以避免过多吸入有污染的汽车尾气。在走路的姿势上身体要注意保持正直,双肩放松。散步前要选择舒适的鞋,以低跟、掌面宽松为好。

6、如何乘坐公交车:

如果孕妇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,在座位上一坐几个小时对身体是有害的。因此在火车上也有必要站起来在车厢里走动走动,便于血液循环。乘坐无轨电车、公共汽车和地铁的孕妇,为了自己的身体和未出生的孩子着想,千万不要羞于启齿给自己找个座位,因为急刹车会让你失去平衡和摔倒。另外,要等车完全停稳后才能下车。而坐小轿车的孕妇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,可以挑选最舒适的座位,背靠沙发座或者躺下都可以;如果感到累了,就把车停下来揉揉腿脚。


本文来源: http://byby.ewsos.com/nxby/20120313/549097.html

责任编辑:liuwei

  • 分享到:

最新保健资讯 女性 男性 两性 母婴 老人 快讯

疾病相关资讯 儿科 妇科 性病 心血管 消化 肿瘤